中共蚌埠市委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聚焦工业 冲刺第*方阵的指导意见
蚌发〔2015〕12号
(2015年8月3日)
“十二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实现由速度进位到总量进位、动态进位到静态进位、单项进位到整体进位的新跨越,工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呈现出速度加快、总量提*、位次前移、结构趋优的良好态势。但同时,工业总量小、产业链条短、大企业大项目少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工业发展任重道远。实践证明,工业兴,则蚌埠兴;工业强,则蚌埠强。未来五年,是*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我市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聚焦工业是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战略部署、加速重返全省第*方阵、支撑“十三五”发展和强化发展重点的形势要求和关键举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上下*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更*质量、更高标准,*先支持工业发展,发挥工业“发动机”和“压舱石”作用,引*全市继续朝着重返全省第*方阵目标奋力冲刺。为此,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坚持工业强市重要战略不动摇,抢抓“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机遇,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坚持壮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保持中高速发展与提*质量效益并重、培育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齐抓,*先政策支持、*先要素*障、*先服务表彰、*先考核推进,做优产业、做强企业、做实项目、做大平台,提*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努力实现工业发展新,为振兴实体经济、加速蚌埠重返全省第*方阵发挥更大支撑引*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位置,又重视和发挥政府作用,凝聚政策合力,全力促进产业集聚升级。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带动。既坚持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又坚持开放发展,提高对外开放和产业合作水平,大力引进*质项目和企业。
坚持创*驱动、绿色发展。既大力营造创业创*氛围,充分挖掘创*空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又严把项目准入,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既*面统筹引导,优化发展布局,明确发展方向,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又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推进关键领域和环节率*。
(三)发展目标。
树立“发展经济,工业*先”理念,工业主要指标紧盯全省前3位次,引*全市加速冲刺全省第*方阵。到2020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持续做大总量。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工业化率超过50%,其中市区超过55%、三县超过45%。县域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50%以上。
着力优化结构。培育形成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端装备制造等三条以上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产业链条。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超过45%、4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等指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
加快企业培育。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800户,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00户、50亿元以上企业10户、100亿元以上企业5户。新培育上市企业5户,新三板挂牌企业50户以上。企业品牌、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
加*工业投入。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0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2500亿元。“3461”行动计划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50%。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50%。
二、发展重点
(一)在培育*进制造业上实现新。全力推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位,以*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
电子信息。以新型显示、LED、半导体集成电路、*端电子仪器、重要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品规模,深入推进国家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其中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县区年均增长35%以上。
*端装备制造。以智能制造、整机整器整车和成套装备等产业链终*端产品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大型压缩机、成套工程机械、高技术船舶、新能源汽车、智能*效电力装备等重点产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持续提*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
生物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原料、生物燃料、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新特药、特色原料药和*端医疗器械,加快非粮原料与纤维素转化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动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开发,提**质生物制造产品品质,积极建设生物基材料研发制造基地。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
新能源和新材料。以太阳能电池及辅料系统、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进复合材料等为重点,构建具有重要竞争力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加快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应用及产业化。积极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引进和转化,高度关注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等战略前沿材料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
(二)在提*传统加工业上实现新。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实现轻工食品、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加工业绿色集约发展。
轻工食品。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高质烟酒、包装印刷、玉器加工等为重点,加快推动轻工食品产业链条精深化、特色化、品牌化提*改造,大力发展名优特新产品。轻工食品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三县年均增长25%以上。
精细化工。以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环境保护为重点,推动化工产业向高附加值、精细化方向转型,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面完成市区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实现安*集聚绿色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纺织服装。以*质纺纱面料、品牌服饰、产业用布等为重点,提*信息技术和新型工艺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水平,强化对外合作,发展自主品牌,提*产品档次。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三)在做强做优企业上实现新。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强化企业制度创*、技术创*、管理创*、文化创*,着力打造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培育高成长性中小企业。
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集中资源滚动发展,通过资产重组、增资扩股、上市融资等途径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引进来”,运用资本、市场、技术、品牌嫁接等方式,与龙头企业“联姻”。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际市场、参与*际竞争。对10亿元以上企业培育实行目标激励和合同管理。高新区、淮上区每年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分别不少于3户,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分别不少于2户,龙子湖区、禹会区分别不少于1户。
实施规模以上企业工程。建立企业入规目标管理和服务机制,出台专门政策和专项考核办法,加*入规企业支持和考核力度,大幅提高规模以上企业户数。高新区、淮上区每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分别不少于30户,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分别不少于25户,龙子湖区、禹会区分别不少于10户,蚌山区不少于5户。
实施中小企业雏鹰工程。深入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战略部署和国家小微企业扶助专项行动,集中要素*障,集中政策支持,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市场主体,每年新增个体工商户8000户以上、私营企业1000户以上,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户以上。加快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入园发展,把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成培育规模以上企业的重要载体。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众创平台建设。
实施企业竞争力提*工程。着力提*企业品牌化、*质化、标准化、**化水平。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提*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创建一批**级和省级*牌产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鼓励企业争创省长、市长质量奖。推广*越绩效标准和*进质量管理技术,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和*际标准制订。增强企业**技术研发与转化能力。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创*营销模式。
(四)在扩大工业投入上实现新。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要求,以扩大投入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引进增量与激活存量并举,持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深化产业招商。紧盯龙头企业,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充分发挥在蚌央企、省企、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和作用,提高发展目标,增强发展责任,激发发展活力。*面深化与央企、省企和知名民企合作,确*合作成果居全省前列。科学建立县区招商利益分享机制,激发县区产业招商活力,扩大招商成果。**级开发区每年新开工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2个、省级开发区不少于1个。
推动存量企业改造升级。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加*技术改造力度,*面提*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实施企业“诊断行动”,鼓励企业探索零地技改、易地技改、流程再造、机器换人等技改模式,促进产品升级和产能提*。完成蚌埠卷烟厂搬迁、国电蚌埠电厂扩能升级等重大技改项目。
聚力*障项目建设。强化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效解决项目建设问题,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纳规。高新区、淮上区每年新建项目纳规分别不少于15个,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分别不少于10个,龙子湖区、禹会区分别不少于5个。不断提高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各县区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五)在集聚集约发展上实现新。坚持“做优结构靠城区,做大总量靠三县”的发展思路,持续推动产业向中*端迈进,不断扩大县域和园区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
优化拓展工业布局。坚持集聚集约发展理念,加*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工业园区和工业走廊集中布局,提*产业承载能力。强化产业导向、产业政策引导激励约束作用,科学有序推动退市进园,不断优化工业布局,改造提*企业,消除环保隐患,释放城市发展空间。明确园区发展方向,推行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制度。每个园区重点培育发展2-3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占园区产值70%以上。推进三县与市区的空间、功能衔接,依托国省干道,统筹规划、统筹土地、统筹政策、统筹推进建设蚌怀、蚌五、蚌固工业走廊。
全力推进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玻璃设计研究院龙头带动作用,以新型显示、太阳能电池、特种玻璃制品等为重点,坚持延链补链拓链并举,加速引入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汇聚融合发展,重点发挥龙子湖区、高新区两个主平台作用,着力打造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硅基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到2017年基地产值500亿元、2020年1000亿元。
谋划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整合发挥中电科第四十、四十一所,兵器工业*二一四所等资源优势,推进测量仪器、新能源电子、通信设备、安防系统等创*成果集聚转化,创建特色电子产业基地。着力提*环保装备、滤清器及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玉器加工、动漫游戏等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和发展水平。到2020年,各园区确定的主导产业**创建成为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实施“一镇一品”产业集群专注镇培育工程,构建特色鲜明、协同互补的特色产业发展平台。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每年创建专注镇不少于1个。
做大县区工业规模。充分发挥**级高新区在工业强市中的主战场作用,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打造千亿园区,确*到2020年产值超1000亿元、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排序持续进位。加快壮大县域工业经济总量,到2020年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工业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600亿元和900亿元。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到2020年淮上区、龙子湖区、禹会区工业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400亿元和500亿元。蚌山区、经济开发区致力于主导产业发展,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六)在增强产业支撑和协同上实现新。按照突出主导产业、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思路,加快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基础性产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持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大力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探索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面提*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快民爆、危化、食品等行业智能控制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智能产业,促进工业机器人、新型传感器、减速器、智能电力装备、智能照明、智能测量仪表、增材制造等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紧抓我市被确立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的机遇,推进两化融合贯标体系建设,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企业发展全流程和全产业链集成应用。五年内共培育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智慧企业300户以上。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后青春工业设计研究院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安徽工业设计名城,办好安徽工业设计大赛,推进“蚌埠制造”向“蚌埠营造”提*。积极发展科技咨询、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管理决策、电子商务、检测认证、设备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工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到2020年,培育各类省级以上生产性服务机构50个以上。
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凯盛工程、安瑞科压缩机等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支持工业企业创*经营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准营销和在线服务。
攻坚基础性产业。深入实施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重点围绕重要基础零部件(器件)、*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环节,对关键制造工艺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破解工业发展瓶颈。加强铸、锻、焊、热处理等基础工艺研究及产业化,进一步提*关键零部件质量水平。五年内,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及高新区、淮上区各引进培育基础性产业项目或企业不少于2个,着力提*锻压件、铸件、液压件等基础零部件就近配套能力。
三、*障措施
牢固树立*先支持工业发展的理念,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资源,营造企业只要想发展就会有支持、只要有困难就会有帮扶、只要政府能做就全力做好的发展环境,努力形成促进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方位服务体系。
(一)着力营造*先支持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表彰*进、宽容失败、鼓励营造、激励发展,宣传树立*进典型和成功案例,示范引*,带动发展,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服务企业家、成就企业家的浓厚氛围,着力提高企业位置和企业家话语权。实施工业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满意度测评制度。改革创*促进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业管理服务水平。强化担当意识,鼓励创*奉献,严格奖优罚差,推行帮办代理机制,让主动服务工业发展的有功人员获得褒奖重用,让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影响阻碍工业经济发展的人和事受到及时严厉查处纠正。
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简化登记办理流程,激发万众创业活力。健全政府权力清单,推进简政放权,继续清理下放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加快行政审批流程再造。落实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规范和降低审批前置经营性收费。加*“援企稳岗”力度,实现重点企业帮扶常态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改进市场监管方式,强化信用监管,营造公平环境,惩治违法违规行为。
(二)着力完善*先支持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充实完善加快工业发展专项政策。建立完善财政对工业发展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统筹安排自主创*、新型工业化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工业领域倾斜。创*财政投入方式,逐步将市级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增至10亿元以上,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组建市级工业发展股权投资子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股权投资、担*增信、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有效途径,引导民间资本向优势产业和项目集聚。用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叁号子基金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电子信息、硅基新材料等领域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围绕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争取国家、省资金和政策支持。*面落实国家企业技术创*、技术改造、小微企业发展、*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工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完善促进地产品销售专项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增产多销,促进地产品使用销售。
(三)着力强化*先支持工业发展的要素*障。*先金融*障。保持信贷增长优势,加*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确*工业贷款增量高于上年、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探索民间资本*立发起设立民营银行试点。创*金融产品和服务,*面推广“税融通”业务,引导服务中小企业增信融资。有效发挥融资担*体系整体功能作用,加快银政担合作试点。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建工程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创*,鼓励续贷、稳步扩大中小企业转贷续贷资金规模。大力推进直接融资,以“新三板”、IPO和企业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为重点,建立上市企业资源储备库,持续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参与工业企业和项目建设。
*先人才*障。充分发挥合芜蚌“人才特区”优势,落实《蚌埠市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等优惠政策,加*“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等*端人才引进力度。深入实施“孔雀计划”,大力支持蚌埠籍企业家和专注技能人才回乡创业就业。积极鼓励在蚌高校优化专注设置,加*联合办学、订单培养等力度。加快职教园区整合建设,不断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优化一线高技能人才使用环境,留得住、用得好,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创*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培养选拔懂经济、懂工业、会管理、善服务的党政人才,增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工业发展的能力。
*先用地*障。实施工业用地“两全”管理,坚持拟用地工业项目联审制度,引导企业节约集约*效利用土地,逐步提高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水平。*先*障工业项目用地需求,建立工业供地量逐年递增机制,对重大工业项目用地指标实行全市统筹,确*工业用地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整合、挖掘和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完善工业用地退出机制,依法清理低效、闲置土地,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对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下工业项目原则不再单独供地,有序引导工业项目和企业入园发展。
(四)着力增强*先支持工业发展的科技创*带动力。坚持把创*摆在工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深入实施创*驱动战略,营造有利于创*的优良环境。完善创*机制,发挥合芜蚌自主创*综合试验区效应,推进创*型城市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体系。培育创*主体,积极推进新型产学研用实体建设,支持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战略联盟,鼓励发展创*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提*创*能力,以协同创*、集成创*、应用创*为重点,鼓励企业加*研发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保持**申请量、授权量在全省优势,促进**保护和应用。推进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发挥蚌埠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硅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作用,构建科研资源共享共用机制。加快国家**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国家创*驿站、科技路路通、产学研合作平台四网融合,促进科技研发和成果交易转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质量逐年提*。
(五)着力提**先支持工业发展的城市承载力。紧扣“363”城市发展框架,积极运用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建设机遇,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交通便捷、环境优美、*障完善的宜居宜业环境。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机遇,重点推进蚌滁宁、亳蚌等城际铁路,蚌五高速公路,淮河干流整治工程,蚌埠民用机场等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加快建成长淮卫临港产业园区、蚌埠商贸物流园等平台,提*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铁路无水港运行效率,推进铁海联运加快发展。有序推进开发区扩区升级,大力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快道路、供电、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金融、科技、物流、商业、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项目建设,着力提高园区生产生活等综合配套能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六)着力加强*先支持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考核推进。调整充实市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副组长,统筹研究部署工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解决重大问题。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一年一次工业发展大会、一季一次分析会和一月一次调度会制度,重大工业项目实行“一名市领导领*、一个单位负责、一套方案实施”。设立工业发展智库,提高工业发展决策水平。持续深化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加快制定配套措施,逐步形成*先支持工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利用、人才培养、创*创业等政策体系。推行政策实施第三方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切实加强考核引导,借鉴征迁建设工作机制,强化对工业发展专项考核,逐步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指标、重点产业发展、工业项目建设、工业要素*障等在党政机关年度目标考核和领导班子考核中的权重,强化考核结果在干部培养选拔中的运用。各县区、开发区要对照建立相应工作机构,形成市县区一体、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及时明确落实举措,确**面实现发展目标。